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通知公告

关于印发《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和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11-06浏览次数:3760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



直线 4铁院〔201787



关于印发《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和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的通知


院属各部门:

为进一步推动专业和课程层面诊断改进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2015168号)和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陕铁201647号)等文件精神,制定了《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和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经20171011日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1.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层面诊断与改进

实施方案

2.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

实施方案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71031









附件1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层面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陕西省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陕办发〔201633号)等文件精神,以构建专业建设目标体系、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改,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程序和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形成常态化的专业自主保证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原则

诊断与改进通过对质量监控数据对比分析,深入剖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具体、可监测的改进措施,形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2.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和第三方评价数据,为专业诊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对专业作全面、深入、细致、真实的观察,依据专业诊改质量监控点,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诊断改进工作的科学化、公平化和客观化。

3. 专业建设与教学实施并重原则

专业建设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良好的软、硬件条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实施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过程,良好的教学组织实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学诊断改进中要将专业建设成效诊改和教学实施效果诊改并重。

4.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专业诊断与改进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以学生培养成效为评价基本标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持续开展。

三、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按照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为基本依据,突出专业建设成效诊改。构建专业建设教学完整的目标链、标准链,坚持数据分析与社会调研相结合、诊断改进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专业建设与教学实施相结合,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改进工作机制,在师生中营造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不断提升专业办学活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体系构建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审议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考核专业建设绩效和质量。工作机构设在教务处,负责相关的日程事务。

各职能部门结合专业建设各环节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社会服务能力、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协助做好专业建设工作。

各系(部)负责专业诊断改进的组织工作,负责审议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专业标准、诊改报告、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文件,统筹推进专业诊改工作。

教研室是专业诊断改进的主体,按照专业建设规划、建设方案开展专业建设,组织教学实施,开展专业建设自我诊改,保证专业诊改实施质量,撰写专业诊改报告和人才质量年度报告。

五、诊改运行

运用“PDCA+知识创新”机制,在学院“五纵五横一平台”总体架构下,按照专业层面“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见图1),通过“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一大一小两个循环的反复运行,形成各自独立、相互依存、纵横联动网络化全覆盖的质量改进螺旋诊改机制,其中,大循环以学年为周期;小循环根据具体任务确定,也可以是常态化实施。

1  专业“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

1)目标。依据学院《2016-2020年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专业布局、建设目标,针对产业现状、人才需求结合岗位能力要求、毕业生就业、用人企业满意度等调研核心点开展现场专业调研,并结合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专业建设管理平台、第三方评价、职能部门统计数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数据进行SWOT分析,剖析专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明确专业建设具体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形成目标体系(见图2)。

2  专业建设目标体系

2)标准。以学院《专业建设标准》为基本标准,多方调研,完善专业建设制度、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创新专业建设、改进提升等任务,准确掌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明确专业建设核心环节标准,根据专业实际,参考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各专业根据建设水平层次不同,开发不低于学院基本标准的专业建设标准,并在专业建设标准中明确量化指标,使标准易操作、可执行、便考核。

3)设计。结合学院《2016-2020年专业建设规划》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教学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等8个专业建设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将建设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建设内容,设计具体建设任务。结合学院专业建设实际情况,设定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点,量化并规范专业建设过程,保障专业建设顺利实施。

4)组织。根据建设内容和设计的具体建设任务,梳理教学管理制度,在落实中省有关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和实际,完善制度体系,明确责任人,夯实责任。同时,制定相应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将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确保专业建设任务的完成。

5)实施。对照专业年度建设进度计划表开展工作,根据教学运行规律,依据学院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建设等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运行与管理,落实各项建设任务。

6)诊断。结合专业建设目标,依据专业建设标准,全面监控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过程,深入分析专业生源、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成果、教学资源等方面建设情况,以相关质控点为依据,分类统计过程数据,查找问题,进行自诊,分析原因,并形成诊改报告。

7)激励。针对诊断发现的问题,结合专业建设、评优评先、年终考核、绩效分配、教师发展等相关文件,对工作开展有力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扬,同时激励工作推进缓慢的部门或个人抓紧推进相关工作,激发内生动力。

8)学习。针对诊断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组织学习,提升相关工作能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9)创新。针对诊断的发现问题,利用学习的先进方法,创新思维和工作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0)改进。针对诊断的发现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诊改措施并予以实施,适时、科学地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专业健康良好的发展。

11)监测。各专业根据建设任务,围绕专业建设8个方面的要素,依托数据平台,通过实时采集和静态采集两种模式采集专业建设数据,通过校本数据平台对专业建设质量控制点进行监控,监测专业建设运行状态。

12)预警。借力大数据分析,建立常态化预警机制。通过科学规划专业预警参数指标,合理设置预警阈值,围绕专业招生、专业就业、专业建设进度、实习实训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构建专业预警体系,通过对专业建设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进行专业预警,形成常态化的预警。

13)改进。根据监测预警情况,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及时调整建设工作,加强组织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改进

六、进度安排

专业诊改以专业建设规划周期(五年)为一轮。每学年按照“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完成一个大循环;根据建设任务不同,分项确定小循环周期,实时监控专业建设成效。每个诊改循环,分为三个阶段推进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根据专业建设规划,明确年度建设目标,确定建设标准,制定建设方案,设计建设任务,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完成诊改循环中“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四个环节的工作。完成时间为每年78月。

第二阶段:根据专业年度建设任务,推进专业建设,按照“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质量循环组织实施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按照“监测-预警-改进-设计”步骤,对照专业建设质控点,进行实时检测,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确保专业建设成效。完成时间为9月至下一年5月。

第三阶段:对本循环进行总结,分析诊改成效,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撰写专业诊改报告和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目标、标准,设计建设任务,设定质量监控点,准备实施下一轮诊断与改进工作。完成时间每年6月。

七、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委员会下设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保证组由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任组长,成员部门包括教务处、各系部及相关职能处室,全面负责专业与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制定专业与课程建设规划、建设标准以及诊断与改进制度,督促专业诊断、改进和绩效评价工作。

2. 制度保障

按照《2016-2020年事业发展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标准》等系列文件精神,结合诊断改进工作,废、改、立教学管理办法,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设立专项课题,开展专业层面的研究,促进专业建设和诊改实施。将专业诊改情况纳入系部年度考核范围,切实保障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断改进实施。

3. 经费保障

学院设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体系建设、学习调研、诊改实施等。每年为骨干专业、一流专业、新开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保障专业层面诊断改进工作顺利实施。

附件2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陕西省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陕办发〔201633号)等文件精神,以构建课程的建设目标体系、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改,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程序和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自主保证机制,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程诊改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为根本,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持续开展。

2. 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坚持持续改进

课程诊改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质量监控数据分析和对比,深入剖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具体、可监测的改进措施,形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3. 利用课程教学平台,强化数据支撑

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平台和移动终端,采集课堂教学过程性数据,加强教学效果的量化分析,为诊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作出全面、深入、细致、真实的观察,关注特性与发展趋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诊断改进工作的科学化、公平化和客观化。

三、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按照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构建课程完整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坚持数据分析与学生培养相结合、诊断改进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课程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改进工作机制,以校本数据平台为基本依据,突出课程教学效果,强化师生课程教学质量意识,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体系构建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审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推进课程建设。

各职能部门结合课程建设各环节需要,从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师资团队、实习实训条件、课堂运行、教学管理等方面,协助做好课程建设工作。

各系(部)负责课程诊断改进的组织和统筹工作,负责审议课程建设方案、课程标准等文件,全面推进课程诊改工作。

课程团队是课程诊断改进的主体,按照课程建设方案开展课程建设,组织教学实施,开展课程建设自我诊改,保证课程建设质量,撰写课程诊改报告。

五、诊改运行

运用“PDCA+知识创新”机制,在学院“五纵五横一平台”总体架构下,构建课程层面“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见图1)。大循环以课程教学循环为周期;小循环根据具体任务确定,常态化实施。

1  课程“8”字质量改进螺旋示意图

1)目标。依据学院《2016-2020年课程建设规划》提出建设目标,围绕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标准建设、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编制各课程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形成目标体系(见图2)。

2  课程建设目标体系

2)标准。以学院《课程建设标准》为基本标准,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岗位能力要求、毕业生就业、用人企业满意度等调研核心点开展课程教学需求应用能力调研,以学生成长、职业能力为主线,统筹考虑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对接职业标准,根据各课程性质不同,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改革课程为抓手,制定各课程建设标准。

3)设计。结合各课程的建设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建设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建设内容,设计具体建设任务,并以课程教学周期为单位编制建设进度计划表。将五年建设目标、内容和举措逐项分解,层层落实,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实际,设定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点,规范课堂教学管理,确保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的规范实施

4)组织。不同层面落实职责,组织开展工作。根据建设内容和设计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责任人,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个性特长、发展需求以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组织开展课程建设,同时,制定相应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将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确保建设任务的完成。

5)实施。紧扣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三环节,以一个教学循环为单位对照课程建设进度计划表开展工作,落实各项建设任务,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6)诊断。课程团队结合课程建设目标,依据课程建设标准,对设计的建设任务进展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诊断,通过设定的课程诊改质控点,深入分析诊改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教学评价、建设成果、教学资源建设等基本情况,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形成诊改报告,完成过程自诊。

7)激励。针对诊断的问题,结合课程建设、评优评先、年终考核、绩效分配、教师发展等相关文件,对工作开展有力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扬,同时激励工作推进缓慢的部门或个人抓紧推进相关工作,激发内生动力。

8)学习。针对诊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9)创新。针对诊断发现的问题和课程诊改推进情况,将学习内容进行实践,创新思维和工作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10)改进。针对诊断发现的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予以落实,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团队培育、教学手段改进、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11)监测。基于课程教学平台,借助校园一卡通系统、云班课、云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时采集课程教学数据和建设情况,根据课程质控点,对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数据分析,监测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状态。

12)预警。科学规划课程预警参数指标,合理设置预警阈值,围绕课堂考勤情况、课程成绩、教学资源配置等内容构建课程预警体系,通过对课堂教学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预警,形成常态化的预警机制。

13)改进。针对预警机制中反馈的课程预警问题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改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五、进度安排

课程诊改以课程建设规划周期(五年)为一轮。每个教学周期按照“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完成一个大循环;根据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具体内容,分项确定小循环周期,实施监控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成效。每个诊改循环,分三阶段推进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1. 课前准备阶段

结合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标准,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和相关教学资料的准备。明确本循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目标,确定标准、制定方案、设计任务,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完成诊改循环中“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四个环节的工作。完成时间节点为课程开课之前。

2. 课中实施阶段

根据任务分解,各负责人进行课程建设,开展教学实施。按照“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质量循环组织实施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按照“监测-预警-改进-设计”步骤,对照课程诊改质控点,进行实时检测,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确保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完成时间节点为课程结课时间。

3. 课后总结阶段

对本循环进行总结,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诊改成效,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撰写本循环课程诊改报告。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目标、标准,设计建设任务,设定质量监控点,准备实施下一轮诊改。完成时间为每学期期末。

六、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委员会下设的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保证组由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任组长,成员部门包括教务处、各系部及相关职能处室,全面负责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设标准以及诊断与改进制度,实施课程诊断、改进和绩效评价工作。

2. 制度保障

按照《2016-2020年事业发展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和《2016-2020年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标准》,结合课程诊断改进工作,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相关管理办法。同时,设立专项课题,开展课程层面的专项研究,促进课程建设和诊改实施。将课程诊改情况纳入系部考核范围,切实保障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断改进实施。

3. 经费保障

学院设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体系建设、学习调研、诊改实施等。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保障课程诊断改进工作顺利实施。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    20171031日印发

21